English

首页

学术动态

【青年团队动态】跨学科高端讲座:鬼魂与奇幻:流散文学中的中国想象

2024-04-16 来源: 浏览量:

2024年4月11日上午,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终身荣誉教授、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客座教授、武汉大学客座教授,国际知名流散文学与跨国文学研究学者温卡·奥门森(Wenche Ommundsen)教授应邀于外院5029室开展了题为“鬼魂与奇幻:流散文学中的中国想象(Ghosts and Wonders: China in the Diasporic Imagination)”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武汉大学英文系讲师田卓灵博士主持,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黄忠副教授、英文系主任张国庆教授、中文系张晶副教授、青年团队负责人俄语系张鸿彦副教授、哲学系廖璨璨副教授等老师出席,外语学院硕博研究生及本科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伊始,主持人田卓灵老师作为青年团队成员对组织和支持本次讲座的“跨文化交流中的经典文本诠释与话语流变”研究团队表示了由衷感谢。而后,田卓灵老师从学术和生活两个角度向与会师生对奥门森教授其人作了简要介绍,田老师在介绍奥门森教授学术经历、任职经历及学术成就的同时,也谈及自己与奥门森教授相识长达十年的深切缘分,幽默风趣地同与会师生分享了奥门森教授身为导师和朋友充满人情味的一面。

本次讲座围绕着流散华人文学中的中国想象展开,奥门森教授表示因为自己并非研究中国文化和神话传说的专家,所以此次讲座更侧重“提问和交流”而非“解惑”。首先,奥门森教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理论基础,向与会师生介绍了形象学(Imagology)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即形象学的定义,形象学的研究对象和一些形象学名词,如 “ethnotype”,“self-image”,“hetero-image”等。然而,奥门森教授认为形象学作为一种理解文学作品的理论虽好用,但也因其太过武断从而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是因为随着移民人口的扩大,国家和民族的定义已不再同往昔一样不言而喻,而是日趋复杂;二是对“ethnotype”的定义也因性别、种族、阶级等因素具有“intersexuality”而复杂化,无法一概而论。因此,奥门森教授表示,当我们读到ethnotype时,读者的立场有时同文本的内容一样重要,这也是她强调此次讲座更侧重“提问和交流”而非“解惑”的原因。

随后,奥门森教授简要介绍了流散文学和流散华人文学的相关知识(这在上次的流散文学讲座中有详细提及),并由此引出本次讲座的主题,即流散华人文学作品中的超自然元素。奥门森教授以三部涉及超自然元素的流散华人文学作品为例,向与会师生展现了其中代表中国想象的鬼魂和奇幻元素,这三部流散华人文学分别是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的《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1976),Remy Lai的Ghost Book(2023)和匡灵秀(Rebecca F. Kuang)的The Poppy War Trilogy(2018-2020)。其中,汤亭亭的《女勇士》是这一类型中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文本,而后两部则是近年出版的新作。奥门森教授简要介绍了三部作品的作家背景、基本内容、超自然或传奇元素、主旨和读者反响等。她指出与过去书写自体经验的流散华人作家相比,新一代年轻、自信、勇敢的流散华人作家能更好地融入他们身处的西方文化,故而借由多样化的体裁和场景创造出更丰富的流散华人文学。与此同时,奥门森教授也向与会师生发出提问,例如这些文本是否有呈现出中国形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们呈现出的是怎样的中国形象?而这些呈现是否可称为文化挪用或合法的文化借用?更重要的是,这些呈现是增强了跨文化理解,还是加强了文化偏见?面对这些疑问,奥门森教授表示自己也没有明确答案,因为她认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取决于解读文本的角度和读者的立场。

接下来的提问环节,黄忠老师和张晶老师分别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奥门森教授进行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现场气氛十分活跃。最后,黄忠老师从现今国内外形象学和澳大利亚华裔文学的研究趋势对奥门森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补充并予以总结,黄老师指出奥门森教授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其内容丰富、深刻,且与研究团队的主题相契合,是一场筹备完善、极为成功的讲座。

(通讯员:张艺璇 / 供图:朱子凡、王烨、张艺璇)

分享到: